速讀(閱讀)

參考網站

名人讀書法
  • 諸葛亮之『觀其大略』讀書法
  • 陶淵明之『會意』讀書法
簡單速讀理論
  • 速讀簡單的說就是看得快,看得廣,看得清楚,記得牢。
  • 為了看得快,就要練習眼球運動
  • 為了看得廣,要練習視幅擴大
  • 為了看清楚,要練習觀察力瞬間記憶
  • 為了記得牢,要練習心像能力
  • 我用在大賣場買東西來比喻,你要到大賣場要花十分鐘買東西。
  • 你推車的速度要快,在各個貨物架上穿梭(在字裡行間穿梭)。
  • 你視野要放大,不要叮著某一項東西看,要一整眼看到整個架上的貨品。(整行整頁看)
  • 把你要的東西確實選到把東西放在推車上,不要選到其他東西。(看得清楚,看到重點,把看到的先放在短期記憶)。
  • 最後你要把買好的東西放在你的家裡。(把吸收到的知識放在長期記憶)
  • 速讀工具
 
影響速讀的因素
  • 默讀:小時候老師常常教我們看書的時候要唸出來,這對記憶是有幫助的,可是卻會降低閱讀速度,因為我們嘴巴唸的速度,永遠跟不上眼球移動的速度。
  • 反覆閱讀:對唸過的東西沒信心,感覺沒有念熟,就停下來反覆念。

速讀是什麼?

速讀是什麼呢?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速讀就是略讀、瀏覽,只是大略地閱讀並無法瞭解全文。其實,速讀並非如此,速讀固然要求閱讀速度增加,相對地也要求理解力和記憶力的配合速讀的正確涵義應是「快速而有效的閱覽」。 
速讀依字面解釋是快速地閱讀,但是速讀並沒有讀的意思,速讀是經由眼睛直接反映到腦部,嘴巴並沒有發出聲音,也沒有心理發音;因眼腦直接反映,所以閱讀速度就加快了。那閱讀速度增加後,會不會影響理解力和記憶力呢?一般人總認為閱讀速度快,理解力和記憶力就無法兼顧。初學者或許會有這樣的顧慮,但對於速讀技巧熟練者來說,理解力、記憶力和閱讀速度的快慢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為什麼能夠速讀?

速讀這門技巧是不是只有少數人會呢?其實,每個人與生俱來就具備了速讀能力,只是不懂得方法而已。經由速讀訓練,將原來的看書習慣改變,即能把閱讀潛能激發出來。我們視線所及的焦點、是一個面而不是一個點,當我們欣賞風景圖片、電影、電視時,能夠一眼就看到整個畫面,一目了然,並不需要由上至下或從左至右慢慢地看,也沒有經由嘴巴的發音,這就證明,我們的視覺是相當靈敏的。那為什麼我們看書時就無法一眼看一個面呢?主要的癥結在於我們的閱讀習慣,一般人看書時都是:眼睛看→嘴巴唸→耳朵聽→頭腦想,這其中的發音器官、聽覺器官就阻礙了眼腦的直接反映,眼腦的反映相當快,口耳反映比較慢,因之要看書快就得眼腦直映、革除口誦默唸的習慣。速讀的原理就是「眼腦直映」,能做到眼腦直慢映,則看書時就可以一眼看一行以上,甚至看整個面。 

速讀訓練可以發揮多少閱讀潛能呢?一般人的閱讀能力只使用了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左右,每一分鐘的閱讀速度大約是三百字到七百字之間,所以潛在的閱讀能力還有四分之三至五分之四左右。可以經由速讀訓練將閱讀潛能充分發揮出來。

如何改善注意力?

事實上,一個人最佳學習狀態是在他完全放空的時候,也就是他心中沒有任何雜念。但對於一般人而言,要做到這點非常困難,因為現在的外在環境有太多會剝奪您注意力的事物。因此,對於一般人來說,要集中注意力,就必須先將您注意的焦點,集中在一件事物上,而閱讀是透過眼睛,所以我們先對視覺方面作集中化處理。 所以單點凝視訓練可以改善視力。

我們的大腦,光是其皮層,就有超過150億個細胞,它每秒處理資訊的速度比現在全世界最快速度的電腦還要快一萬倍以上。所以它一定有可以開發的空間。既然我們的大腦有如此強大的能力,那為什麼一般人看書的速度都那麼慢?(一般人每分鐘約300-1200字) 因為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並沒有好好的開發它的潛能。 一個人大腦約在四歲是成型,4歲到12歲是它發揮記憶力的最好時機,因為這時它的右腦能力尚未退化。而12歲以後,因為現在的教育都強調理解,導致一般人習慣使用左腦來吸收資訊,漸漸地右腦的能力就退化了。而左腦吸收資訊的速度,極限約在每分鐘3000字到5000字左右,(懂得速讀方法的人) 相對地,右腦因為採用影像記憶,所以它是先將資訊記下來(未理解),然後才交由左腦去處理。所以右腦閱讀的潛能是每分鐘1萬字以上,而韓國速讀記錄保持人的閱讀速讀是每分鐘130萬字。一本書約20萬字,所以他在一分鐘之內可以看完6本書。我建議讀者,先從簡單的文章來練習速讀,等到您對於速讀的原理和方法都已經熟悉之後,再向較深入的文章來挑戰。當您看一篇艱澀難懂的文章時,要稍微放慢您閱讀的速度,先將文章的一些相關的詞彙都熟悉理解後再加快您閱讀的速度。

速讀的方法

一、略讀

一般稱為「瀏覽」。只為知道一件事而閱讀。例如:看一本小說,僅為知道故事的情節。其目的非常單純,只憑著自己的常識和認知去知道一些事。此為一般讀者借閱圖書時的閱讀方法。

二、精讀

為求了解而讀。一般來說「知道」和「了解」意思相仿,但仔細分析起來有程度上的區別。在認知結構水平上,為知道而讀,作者以讀者認知程度來寫作,讀者一看就知道其寫作內容,較易領會。為了解而讀,讀者要透過一番努力而領會到作者所要傳達的意思,包含字詞意的了解、優美句子的賞析、作者背景的了解,作品結構的分析讀後的心得感想。一般在讀書會的討論中較屬此類閱讀方式。

三、參考讀

一般稱為輔助閱讀。在閱讀資料時,難免會遇到一些字詞、文意、作者背景、相關資料難解或不足的時候,自然會藉助一些參考工具書來幫助解決疑難,補充資料之不足,這種參考工具書的認識和應用,叫做參考讀。林語堂先生曾說:「整個世界就是大學堂,只要養成愛讀書的習慣,一部字典在手,憑自修,什麼學問都學得到。」今日,兒童所擁有的參考書,除了字典外,還有百科全書、圖鑑、年鑑、指南、手冊、傳記、地理資料、摘要、索引等,若能加以認識、應用,閱讀的目的更容易達成。

四、研究讀

為研究一個專題寫一篇文章而閱讀資料,蒐集相關資訊。研究讀首先要對研究的問題加以澄清,然後選擇參考書,尤其著重書目和論文索引的利用,是屬於較高層次的閱讀方式。或許有人會問,這種研讀的方式,是否適合小朋友?答案是肯定的,現在許多小學老師都以一專題讓小朋友去查相關資料,並寫成一篇報告,其實就已經屬於研究讀的範籌了。

沒有留言: